“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
——茅盾1933年散文《香市》
“清明后男女赴普静寺烧香,今名香市。小贩沿途未有闲,洋片摊、糖摊、马戏、髦儿戏、傀儡戏诸娱乐场,锣鼓喧天,游人甚众……”。
——据《乌青镇志》记载
“三月初一庙门开,四面八方香客来”,每年清明和谷雨农闲时候,镇上就热闹起来,四里八乡的蚕农,齐聚镇上,去往乌镇寺庙烧香祈求蚕桑丰收,世世代代,相沿成俗,遂成“香市”。期间各种传统民间技艺纷纷亮相,锣鼓喧天、丝竹齐鸣,三里之外可闻其声,好一副热闹欢腾的景象。
第十二届中国·乌镇香市。从4月2日开始到4月22日结束,持续半个多月。它是一次展示民俗风情、还原民间习俗、水陆并举、民众狂欢、游客参与的大型综合性民间水陆大会。浓郁的江南民风、丰富的民间活动、精彩的竞技表演、朴实的参与互动,古朴淳真、妙趣横生在4月的乌镇香市之上淋漓尽显。
开市乐·蚕花圣会
“三月三、庙门开,乡下蚕娘出门来,东亦逛、西亦颠,轧朵蚕花回家来……”原始古朴、与都市人相隔久远的气氛扑面而来。在声声丝竹、喧天鼓乐中祭奠蚕神,斗大的“蚕”字旗迎风舞动,各式幡旗簇拥着“面如冠玉、轻盈飘逸”的蚕花仙子翩翩而至, “仙姑、宫娥、蚕娘”相随“台阁”二侧,祭典道班、吹打班子紧随其后,手持蚕匾、叶篓、茧簇的蚕娘,一路走来,一路将艳丽的蚕花普撒人间……跟蚕农一起抢朵蚕花回家来,戴在发髻上、插在口袋里、捧在手心里。
民俗乐·乌镇庙会
“春三头、香市开、乡下人上街来,清早出门乌黑归,头上汗水勿曾干 ”在数以万计蚕乡人前来“轧蚕花”、“祭蚕神”的同时,本地及外地的各种戏班杂耍也都按期赶到,有唱当地花鼓戏、京剧、昆曲、越剧甚至还有流行歌曲;一些民间艺人也纷纷来此卖艺,有耍猴的、打拳的、变把戏的;市河里更有竞渡者:船挑四橹,两舷排桨,宛如龙舟,名“踏白船”,或于船上耍拳弄棒,枪刀斗勇,名“拳船”,或“高竿”上表演的各种高难动作:竿梢倒立、双手脱竿、独卧竿身、凌空旋转……名“高竿船”;水龙大会也是锣鼓喧天, “龙兵们”身着清朝消防服,抬着龙头、水桶、等工具,迅速上套、提水、压杠,一条条犹如白龙的水柱腾空而起,双方比速度、比技术,比气势,围观者们则呼喊助威,为已队呐喊,场面颇为壮观。
喜庆乐·水乡婚典
“喜鹊枝头叫,囍庆堂门开,大红毯儿展,人间喜事来” 欢快的唢呐声从河的那一头响起,披红挂彩的水乡婚礼又粉墨登场——西市河的河面之上一艘艘张罗着红绸,贴着大红“喜”字的开道喜船,悠扬的江南丝竹,与唢呐、锣鼓、喇叭的欢腾之乐交相而奏,载着一对新人的婚船便缓缓而来,新娘端坐船中,含羞带娇,新郎伴坐一旁,时而低语时而向河岸两旁观礼的游客致谢。囍庆堂里喜气洋洋,拜天地、喝甜茶,挑盖头,喝交杯,洞房花烛……一道道复杂却充满历史韵味的仪式让单身的人都忍不住想换上凤冠霞帔,穿越时光的隧道,来一场抛绣球招亲。
美食乐·江南小吃
小吃的神秘气质,注定了它要生长在一个个有故事情节的地方,而在乌镇香市节,我们就会遇见许多不同的小吃,它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守在乌镇香市节里,几十种的风味小吃将席卷你的味蕾,在恍若隔世的柔软时光送你一次舌尖烧上的狂欢:南宋葱包烩、燕皮云吞、蜂蜜华夫饼、桂花红豆汤、红枣银耳汤、自制甜酒酿、油炸粢饭糕、丁莲芳千张包、鲜肉春卷、南瓜番薯饼、麻香薄脆、条头糕(鹅头颈)、桂花软糕、酒酿发糕、卤味摊、鸭血汤、小番薯、玉米棒、干麦糊烧、豆腐脑等炒熏豆、塌锅巴、菜年糕,青团子、乌米饭、葱包烩、清明时令炒菜、各色风味煲……
田园乐·踏青春游
春天乌镇的气候特别温润,河边桥岸都冒着点点新绿。在水乡江南的河网间飘荡,被春雨洗净黝黑的瓦当,绿黝的小草吐露着芬芳,蜿蜒的路径,高高低低的马头墙。烟帘低垂的拱桥中,不时钻出摇橹小船,唉乃的橹声轻轻扣着枕河而栖的狭长弄堂。屐着棉布鞋,踏着晨曦,穿过每每一条江南小巷,去湿地里找找春天,整个龙形田里满满的都是金黄的油菜花,草绵软软的,风轻悄悄的,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荡在草棚的秋千上任思绪飘摇,看或者不看,任身边的人赏花、摄影、写生、扑蝶、放风筝……
幻景乐·古镇夜游
除了小桥、流水、人家,入夜的乌镇西栅给你不一样的江南梦境。夜幕中,水岸灯影与皎月交汇相应,、宛如将整个西栅披上了纱缦,朦胧得有点不知身在何处,那就放任自己无拘无束地徜徉在泛着淡淡光晕的大街小巷中吧!去到似水年华红酒坊,品一品红酒,寻找浪漫的邂逅;或是放漂荷灯,许下虔诚的心愿;听一曲江南特色的水乡戏曲;爱热闹的可以去赶一场七十年代的黑白老电影;也可以在走累的时候在刘若英最喜欢的洛神SPA享受薰衣草精油的芳香……